什么都不做(一秒带你看透这里的秘密)

什么都不做(一秒带你看透这里的秘密)
原标题:有你什么都不做的风险。这是最大的风险
有个真正的投资风险叫:没什么!很多人认为没有投资就没有风险。工资直接记入银行账户,折算成定期存款,省时省心,规避损失风险,还能赚取利息。表面上看,资金是安全的,但真的没有风险吗?
通货膨胀侵蚀财富
现在,我们不得不承认,物价上涨的速度比工资上涨的速度快得多,衣食住行的开销也比过去大幅度增加,使得我们手中的人民币不断贬值。
我们来算个账,假设物价每年上涨4%。以100元为例:
五年后实际消费电量相当于现在的81.5元
十年后相当于现在的66.4元
20年后相当于现在的44.2元
30年后相当于现在的29.4元
可见,20年后,100元只能买到现在44元能买到的东西;三十年后,100元只能买到现在29元能买到的东西。
投资有风险,不投资的“隐性风险”相当可怕。
在银行存钱安全吗?没有!
要抵御通货膨胀的影响,不能只把钱存在银行,因为银行利息只是九牛一毛。从短期来看,把钱存入银行几乎没有风险。从长期来看,储蓄存款不仅收益低,而且风险增加。
今年1月,我国居民消费价格指数(CPI)超过了国有银行崛起后的一年期存款利率,2月又超过了股份制商业银行,标志着我国目前进入了真正的负利率时代。对此,业内算了一笔账,银行10万元净亏损一年537元。
那么,存一年期会损失多少钱呢?
对此,分析师算了个账,假设存款10万,年CPI 2.3%左右,也就是通货膨胀率2.3%。
按国有大银行存款利率计算:一年期存款利率1.75%,10万元存款到期本息10.175万元。根据现金价值,到期本息以2.3%的通胀率贴现,101,750 1.023等于99,462.37。
也就是说,一年后的101750元只相当于现在的99462.37元,也就是说,你在银行存10万元一年,实际上是到期净亏损537.63元。
资产配置!分散风险,提高回报
全球资产配置之父加里布林森(Gary brinson)说:“做投资决策,最重要的是着眼于市场,确定投资类别。长期来看,约90%的投资收益来自成功的资产配置。”
没有人能准确预测经济周期和市场周期,准确的在各种资产之间切换时机。对于一个凡人来说,只有通过资产配置,才能在实践中把握各种市场的投资机会。投资者的自信来自于对科学方法的学习和信任,而不是迷信自己或者其他任何人是上帝。
综上所述,资产配置具有以下特征:
平滑投资过程中的风险表现;
2有利于获得长期回报;
能满足过程中的流动性需求。
一般来说,资产配置达到3年以上,才能体现投资价值,获得合理的投资回报。没有资产配置,即使是某个领域最专业的机构也无法逃脱这个领域的系统性风险。随着我国利率市场化的推进,定价枢纽不断与国际接轨,无风险降息是大概率事件。在低于2%的无风险利率下,面对经济下行压力,投资者只能做好资产配置,这才是投资良药。回搜狐多看
负责编辑:
作者:珍妮乔(rich book signing作者)
勤奋在当今时代大行其道,以一万小时定律为标志。
据说人在某个领域拼命花足够的时间,总能有所成就。有一种说法是,世界上没有可以称之为浪费的努力,所以累就成了必然的结果。
但是,往下看这几年,我们发现了一个有趣的现象。那些每天活得很累的人,并没有过上自己想要的生活。
比如我们办公室的一个小同事,做事很认真,很主动,无论布置什么任务,他都会帮你。
但是这几年他已经累的要死,但是事业并不顺利,不仅在工作生活上,还在这样的脾气下,什么事情都很认真。
我问他“有必要事事都这么细致吗?”
他对我说:“我就是这样的脾气。”
以前我以为认真是一种优势,后来越来越发现,有时候也是一种缺陷,因为用全部的力量去分辨什么是值得去压的,比不顾回报的投入一切更重要。
在职场上,很多人都有一种纠结,因为不知道自己想做什么。所以我们总觉得人生多种选择是好事。我们总是害怕没有一个会失去很多,以为选择越多结果越好。
但事实是,精力太分散,不可能拔尖,平庸,但最后做了很多没用的工作。
这就像在考场上看错题目,当你应该做单项选择的时候,你却做了多项选择。
你认为你已经选择了所有正确的选项,但你没有得到任何分数。
不加选择地用尽所有的力量,结果是竹篮打水一场空,真的不值得。
这个世界上肯定有一些牛人,在很多领域都是有天赋的多面手,但绝对不多见。
对于大多数人来说,专注于一个领域肯定比分散更容易实现。
最近看了作家梁写的《中国生存启示录》,感触良多。
他在书中说,从青年时代开始,他就一直保持着做减法的态度。
复旦毕业的时候,到单位报到。一面是文化部机关,一面是电影制片厂。
所有人都建议他去文化部,一步步走上仕途,但梁果断选择了电影制片厂。他对仕途不感兴趣,却痴迷于写作。
后来作为一个作家,事业上有很多诱惑,但他也用他的减法原理把信息删了,屏蔽了。
事后证明他的选择是对的。没有这些“减法”,恐怕就没有梁今天的。
斯蒂芬妮声曾经说过一句话,我印象很深:
一种人生的真相是――无论世界上的行业丰富到何种程度,机遇又多到何种程度,我们每一个人比较能做好的事情,永远也就那么几种而已。有时,仅仅一种而已。所以即使年轻着,也须善于领悟减法人生的真谛:将那些干扰我们心思的事情,一而再,再而三地从我们人生的“节目单”上减去、减去、再减去。
确实,“每个人都有无限可能性”对于成年人来说只是一句虚无的鸡汤,对大部分人来讲,想要有所成就,更应该在有限可能性里挖掘最大的可能性。
我常常觉得,在所有事情上全情投入,其实是在用战术上的勤奋,来掩饰战略上的偷懒。
就说一个部门前领导吧,他是我见过最负责的领导,时刻把部门的事情放心里。
部门里大大小小的事情他都管,不管是当月的KPI还是团队精神建设,他都要跟得一清二楚。
但结果却是,他越管事情越多,越管越忙,事事都想做到完美,反而分不出轻重缓急。
不断加班,忙碌给他带来一种“我很努力”的幻觉。
可现实却啪啪打脸,最后部门成绩平平,下属评价他也就是一个很负责但管理能力很一般的上司。
真是应了那句话,比什么都不做更可怕的是,什么都做。
我们都知道“二八法则”,20%的事情决定了80%的效果,无论是个人还是公司,精准努力都很重要,在关键的事情上全力以赴,把执行力放到点上,才是性价比最高、最值得的投资。
很多人会说,道理都懂,但说到根儿上还是做不到。
这是因为能在关键的事情上持续投入,很考验两个能力:一是化繁为简,二是高度专注,这两点都不容易。
先说第一点:化繁为简。
如果你留心身边优秀的人,就会发现,越优秀的人,越能把事情看得简单。
记得曾经看过雷军的一个演讲,讲创业者应该怎么确立目标。
他提到,创业的人经常犯的一个错误是,不直接去做想做的事情。
比如一个人会告诉你一个很美好的故事,说他要做手机,但是之前要先做电话机。
雷军认为这是没有道理的,为什么一定要做电话机呢?
正确的做法是,要做手机就直接去做手机,奔着这个目标走,能走直线就走直线,没必要自己主动绕远路。
在众多的人生选项里面,肯定有一些选项是特别想做的,但我们主观上会觉得要达到它们非要有前面的一二三四个步骤;
或者以时机不到,没有充分准备来做借口,然后把其他的事情作为目标,结果越走越绕,甚至就忘了最初的目的。
化繁为简,不是说确定了目标就追求一步登天,而是有了确定目标后,凡事都应该以该目标为核心,筛掉所有不直接相关的事情,用最简的方法到达终点。
第二,高度专注。
美国作家加里凯勒写过一本书,叫《最重要的事只有一件》。
书里有这么一句话:“我们不是时间太少,事情太多,而是一直暗示自己要同时做更多的事。”
不得不说,在这个信息过载的时代,焦虑逼着人们奋斗。
身边兼职做微商的朋友,一篇告诉你炒股能让你摆脱死工资的文章,朋友圈里每天打卡上课的同事,都在给你各式各样的暗示。
可是,任何以牺牲专注为代价的努力,都是浪费,看起来,你是全力以赴,其实都是没用的。
的确,在一个充满诱惑的时代里,专注于做好一件事,越来越难,但也越来越可贵。
高度专注,意味着面对外界的暗示和诱惑有自己的原则,而这种原则会让你受益终身,保持卓越。
这就是为什么人们说,真正厉害的人,能心无旁骛,用一生做好一件事。
他们不会为了每件事情耗费所有精力,而是用极致的精简和专注去做好关键的要事。
为什么你那么努力,还是没有过上想要的生活?
原因或许很简单:凡事不加分辨地用尽全力,让你看不清什么东西到底值得全力以赴。
作者简介:Jenny乔,富书签约作者,冷眼看热闹,深度谈人生,你笨算我输。本文首发富兰克林读书俱乐部,百万新中产生活认知学院,本文版权归富书所有,未经授权,不得转载,侵权必究
举报/反馈